小女一一

小女如今一岁半。作为和她几乎朝夕相处的我,总感觉这个小鬼头似乎比实际大那么几岁年纪。个头比同龄孩子高出一截不说,那狡黠的眼神,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应变,活脱脱地像是一只在安全庇护下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小狐狸。
日复一日,尽管我们大人对于周遭事物已经习惯了一种迟钝的麻木,而儿童却不放过任何生动,新异的玩意,时刻将发掘趣味的雷达保持开启。根据我对一一的观察,这些生动的表现包括:指着空中飞舞的细小蚊虫试图捉住,对于乌龟在家藏身之所一目了然,像早起锻炼的人们一样煞有介事地踮起脚尖拍拍肚子,翻见画册里的动物们便打开小小手心,认真地向它们发出邀请示意,唤“来,来”……。
清代人沈复说自己幼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大概也只能是童趣如此。随着女儿渐渐长大,不仅认识和聪明才智增加,个性也开始凸显,遇到非称心如意的情形或者选择,会果断而清脆地说“不”,如果不奏效,就即刻狂风骤雨地表达意见。通常不到半分钟,含着温度的眼泪还挂在脸上,又马上被某些好玩事儿吸引过去,嘻嘻哈哈忘掉了上一秒钟的委屈和倔强。
一一的容貌像她爸,性格里有些我的影子。比如胆小。门外若有异常响动,会引起她立刻的警觉,嘴里一边发出“怕,怕”一边像惊弓之鸟般慌忙钻进大人怀里。夜晚即使睡着了,也常常用手摸摸确定我还在身边(就像我小时候夜里寸步不离黏着外婆一样)。偶尔不知道做了什么梦,说一些含糊不清的梦话,也听见她熟睡时咯咯笑过。
虽然年纪小,且并不事事听从大人指令,但一岁多的女儿给我的感觉是平和善良。和我疯闹时,不小心往我身上使重了力,会马上把脑袋贴过来要给我吹吹,给我安慰。我陪她在游乐园玩,过狭窄的独木桥,对面有人走过来,她也不争抢,而是懂事地和我一步一步往后退,让对方先通过,自己也并未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别的小朋友上翻下跳,她在一旁看见,不忘叮嘱:慢慢,慢慢。喜欢的别人手中的东西或是商店里的糖果即使想要,只要我们加以说明,也能够放下去找寻别的快乐,没有非做不可非要不可的固执和任性。她的温和,想必是来自于她的父亲。
我没有带一一参加过早教中心,只在家里玩耍的时候和她一起看图册,玩积木。英文的单词她会说,apple,duck,bubble,where,I do等等,中文掌握的名词和含义就更多些,图文并茂的小词典里,已经能够根据给出的词汇来指出相应的动物和物品形象,反过来,也会根据所指的画面而清楚叫出名称。想想一岁多的小孩子,只听过一遍的词语就能烙了印似的记在心里,下一次不假思索地就能讲出来,真让我们这些经常调侃自己上了年纪记忆开始衰退的人自愧不如。
我们远离市区,也并不太热衷社交,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一些育儿焦虑,没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勃勃野心和负担。在我看来,这种焦虑和家长们投资在孩子身上的费用和期待成正比。我厌恶攀比,也不想听鼓吹天才培训的教育专家和精英理论父母们的苦口婆心,只把小家伙当作独立平等的伙伴,我爱护她,她也塑造着我。因为她的到来,我的确像是有了一位最贴心的温暖人儿。她的机智,天真,善良,伶俐,为家里增添了许多快乐的因子。
在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谈到了成人的行为,尤其是面对痛苦(suffering)的态度,对于儿童的示范作用。如果看到父母能够坦然地去接受不快,解决问题时不失去耐心,那么儿童也会同样去认为困难和苦恼是可以忍受的,也能以同样有韧性的态度来应答生活。我虽然不为女儿未来能不能成为强势的赢者感到操心,但我也得时刻提醒自己,眼前的这个小人儿,正把我们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成为她自己行为的模范。生活是波浪起伏的,只愿她能够在未来的日子,既能享受欢笑,也能以平常心对待挫折逆境。这深深地考验着我们作为父母的乐观精神。
What do you think?
Show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