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着功利心去行动才是最大的慈悲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正在发生的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可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顾自地行动不管他人绝不可能是一个好办法。

我在给客户写英文简历时,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自我经历的介绍:xxx时候在xxx地孤儿院(或者希望小学、偏远地区),教授小朋友xxx、xxx、xxx等科目,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这是一个读起来很客观的句子,陈述动作,表达结果。乍一看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读得多了,同时也和客户聊过这些经历之后,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些志愿的支教行为,服务行为,背后更多的动力其实来自于为个人简历增加一笔可以书写的条目;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让看简历的人觉得这个申请人除了满足常规的硬性要求(比如成绩,工作经验,技能)之外,还有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乐于帮助别人的实际行动。

因为要申请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通过短期的志愿服务来博得一份志愿者证明、一个称号的需求量近年来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很多机构,都有提供去世界各地,尤其是一些欠发达的地区,比如东南亚甚至是非洲做义工的岗位,当然这样的岗位是要收费的,而且要价不菲。付了机构的服务费,自己去给吃不饱穿不暖的儿童们送温暖,送书本,送知识,从个人来讲确实是花了精力和心思,而且很多志愿者也确实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提高了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关注。然而据我了解,一些短期的志愿项目能组织和提供的,无非是一些乏善可陈的内容:像是教一教小朋友认识英文单词,学会简单的数学运算这种课堂教学。不是说这样的课堂内容不好,但是如果一波志愿者来了,教一阵子走了,下一波志愿者又来继续讲,还是差不多的题材,想象一下那些生活在物质条件很差的地方的小朋友,看着这些来来走走如流水般的年轻“老师”们,他们真的有被“帮助”到吗?他们的感受会是怎么样的,会不会觉得自己只是志愿者眼中的小白鼠,是用来获得活动证书的道具?

我绝不是要以偏概全地去否认志愿活动的意义。而是说,我们在主动地为他人服务的时候,可以去反思自己是不是给需要的人带来了真正的益处,是不是利用这些机会去做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如果用心地去帮助过别人,那么我们的简历上留下的,不会仅仅是“xxx时候在xxx地孤儿院(或者希望小学、偏远地区),教授小朋友xxx、xxx、xxx等科目,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这样感觉上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以获得某种荣誉认可为自己背书的痕迹。即使是从自私的角度讲,抱着真正帮助他人的好意,去倾听困难,去解决问题,去做力所能及的改变,之后能够书写下来的履历或者成就,也远比“优秀志愿者称号”更加打动人心,让人信服。

我有一个学设计的学生。她在去养老院做义工的时候,觉得很多老年人都很孤独,而且多有腿脚不方便。于是就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一点可能的改变。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这个学生做了大量的调研,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使用电子工具的偏好,然后把这些了解融入到了她的设计思路中。后来她设计出一款治愈孤独的机器人,还获得了专利。和她聊起来,能感觉到这个人真的是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讲到和养老院爷爷奶奶们的交往也是如数家珍,特别有正能量。同样都是去当志愿者,“去做了”和“认真做”产生的结果其实高下立判。

前段时间我读到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主任Karen Richardson女士对于选拔学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考量因素,她是这么说的:

Though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important, many intangible pieces of “merit” contribute to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fabric of the University. We look for creativity, a willingness to hear differing opinions, the ability to take risks, and evidence of a desire to work with others, among many other things.

“尽管(学生的)学术表现很重要,很多无形的美德同样有助于学校的教育和结构。我们寻找的是具有创造力,愿意倾听不同意见,愿意去冒险,愿意与人合作等品质的申请者。”

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机构都在寻求有创造力的人。那创造力到底从哪里来?艺术家徐冰非常有智慧的解释让我无法不把他的这段话引用在此:“人的创造力,它其实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在于你这个人必须是一个对人类命运关注的人,你是一个有感觉的人。如果你这人没有感觉,你对生活很满足,或者你觉得生活中没有问题,你这人就不会有创造力。”

对他人命运,对世界命运有关注,在生活中能够“有感觉”,在我看来,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慈悲心”。佛教说慈悲为怀,愿给众生一切安乐,愿拔众生一切痛苦。大慈大悲,名为佛性。西方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基督教也有一个对应的词叫mercy,在圣经中指的是上帝对于人的同情,怜悯和关爱。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它们其实也都是在强调自我牺牲精神和为人奉献精神。由此可见服务他人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具有非常深厚的社会、文化、甚至是宗教的根基。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大学会看重志愿者经历,会强调每个学生要去做一点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这是有基础的。

对外界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怀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创造的灵感,让我们用一种新的独特的视角去面对习以为常的领域;还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与他人的连结(Connection),减少孤独感。不要小看孤独感,它是导致现代社会人们产生抑郁,悲观,绝望的凶手之一。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一点点,不抱着功利心去行动,哪怕只是给流浪的小猫带一点吃的,给被斥责的年轻人/小朋友一点鼓励,给底层的劳动者一个微笑和感谢,我们真的就能获得一种“崇高感”。这种崇高感不是说我一定要做什么丰功伟绩被授予什么样级别的奖励认可才能够产生,也不一定都会被其他人所看见,但是内心里这种感觉就会像一团火,一盏灯,一个随时能给你支持的动力,让你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清醒而坚定地走下去。哪怕不同的国界,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经济利益看起来矛盾重重不可调和,但是别忘了,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正在发生的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可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顾自地行动不管他人绝不可能是一个好办法。

有些人可能生下来就开始遭受自己无法改变的处境,不是他/她想要,而是他们没办法逃离出去。我们的社会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吗,我认为是有的。尤其是那些小娃娃,他们可能生活在不幸的家庭,可能从小到大就没有感受过温暖。如果可以,为什么不给他们一点温暖呢,不是同情,是温暖,真诚的温暖。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握握双手,一个蹲下来尊重地和他们交谈,说不定,就能够给他们一点希望,哪怕,你无法改变他们的人生方向。但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福气,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一种能力,去宽慰,去照亮,去改变;给我们带来创造的灵感,也给我们带来无法估价的崇高感。

 

svg

What do you think?

Show comments / Leave a comment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